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聂国春)金融监管总局7月10日发布风险提示称,金融监管近期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总局不实承诺、发布风险防范隐瞒风险等虚假宣传手段,提示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虚假宣传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主要有三大套路,诱导消费者要注意防范。网络
混淆概念误导贷款。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利用言语误差,金融监管如以“分期缴费”“分期付款”替代“分期贷款”,总局有意误导或迷惑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服务内容和合同条款的发布风险防范情况下,完成线上签字或刷脸认证,提示签署网络贷款合同。虚假宣传过程中,诱导不法机构或平台可能通过诱导填写或技术手段窃取等方式收集个人信息,网络转卖给其他机构用于诈骗等非法用途,消费者面临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的风险。
不实承诺诱导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欺诈性承诺、夸大效果、杜撰信息,如宣传“包过拿证”“政策即将变化”“报名后国家有助学金奖励”甚至承诺就业保障等,引诱、催促消费者报名并办理贷款。在合同中模糊内容表述或设置极为苛刻且仅利于机构或平台的条款,比如若退费必须扣除高额违约金等,增加解约成本。有些机构或平台实为“壳公司”,主要目的是骗取钱财,无法提供实质服务,甚至不断变换地址逃避监管或法律责任。消费者发现被骗后,往往因机构跑路导致维权困难。
隐瞒贷款实际成本。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只宣传较低的表面利率、日利率、月利率,不披露较高的实际利率、年化利率、综合借贷成本,诱导消费者过度借贷。或者在宣传时模糊收费标准,故意隐瞒额外费用,实际操作中以“额外服务”“高端定制”、违约金等名义额外收费,导致实际支付的息费远超预期。
金融监管总局强调,消费者应提高警惕,理性分析高回报承诺,核实宣传真实性,拒绝各类话术套路。在选择服务时,消费者应优先考虑具有合法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资质信息。办理业务时要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定期检查账户异常情况,发现信息泄露及时采取措施。
责任编辑:游婕
相关文章
- 并不是怀疑有精神障碍的人才可以打心理援助电话。视觉中国/图焦点“12356”将成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2024年12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要求各地调整卫健部门主管的现有心理援助热线,于2022025-09-24
泉州三年制中职招生计划还有5073个名额 31日前抓紧申请补录
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尚未被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职投档录取的考生,可在8月26日8:00—8月31日12:00前联系愿意就读的中职学校申请补录到相关专业。据悉,截至8月25日17:02025-09-24- 日常穿搭的精致感,除了可以用繁复美丽的时尚设计撑起,还可以用恰到好处的细节,让孩子的天真与衣物的灵动相映成趣。一件合身的T恤,一抹清爽的配色,既能托住夏日奔跑的活力,又能让每个回眸都带着云朵般的柔软。2025-09-24
- “双通道”让患者买到药又能报销为解决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购药难”问题,去年11月,泉州医保部门开启国谈药品“双通道”,推动定点医药2025-09-24
- 如今随着厂家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玻璃也有了各种新的种类,拥有更多更强的功能,逐渐取代普通玻璃。举例来说,原本只能透光挡风的普通玻璃窗,使用夹胶玻璃后就具备了降噪隔热的功能,更加方便实用。我们将在2025-09-24
- “五一”假期将至,洛江区以“悠游洛阳江畔 漫享农韵康养”为主题,精心策划十余场文旅活动,打造历史人文与生态休闲交融的沉浸式体验,为市民游客开启假日别样慢2025-09-24
最新评论